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19-12-03 14:08

经济恢复调整  学校应运而生

(1964—1979)

   学院始建于1964年。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恢复期,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196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全面好转。为了贯彻国家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4年中央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的一些单位试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于是,北京轻工技师学院的前身——“北京缝纫机总厂半工半读职业学校”应运而生。

        学校成立之初,办学条件十分简陋,仅有一个办公室和一个教室,无专用生活和体育设施。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7人。只招收了初中毕业生一个班、高中毕业生一个班,学生仅有100人,均为机械专业。办学特点突出“半工半读”——严格按照半工半读的要求安排课时,实行一个月上课,一个月到车间参加实习生产的教学计划。下车间实习期间,实行“三定”,即定岗位、定师傅、定合同。每个学期按“三定”的原则进行“思想、态度、技能”三查鉴定。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以理论联系实际,既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增长了实际工作才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被迫停课; 1967年11月,在校的100名学生全部毕业,年底学校被迫临时停办。

        1973年2月,为满足北京市缝纫机行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恢复办学,学员100人,设两个机械专业班。以后又增设了“缝纫机铸造工艺”、“电镀工艺”等专业。

伴随改革开放  迎来二次创业

(1980—2000)

   1980年6月,学校作为局办厂管技工学校,更名为“北京缝纫机总厂技工学校”,学校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

        1984年11月,依据北京市政府厅字84第195号文,将“北京缝纫机总厂技工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第一轻工业技工学校”(以下简称“一轻技校”),隶属于北京一轻总公司。为了集中力量办好一轻技工培训基地,一轻总公司于1989年12月将食品技校并入一轻技校。1992年1月又将北京缝纫机研究所划归一轻技校。

        1998年学校在丰台区马家堡征地44.63亩,建成综合教学楼、体育运动场、学生宿舍楼、食堂、浴室、配电室等生活配套设施及实习车间。专业建设快速发展,设有:轻工机械、电工、统计核算、酿造、烹饪、食品、日化、计算机、饭店管理等专业。

 

跨入新的世纪  优质快速发展

(2001—2010)

   2001年7月,北京电光源公司技校并入一轻技校,经过资源整合,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占地面积由原来45亩扩大为88亩。建有四大专业平台:食品专业平台、机电专业平台、计算机专业平台、服务专业平台,共14个专门化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招生→教学→就业的良性循环,办学层次逐步提升:

        200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北京市一轻技术学校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

同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北京市一轻技术学校为高级技工学校”,学校更名为“北京一轻高级技术学校”。  

        2003年7月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2007年批准为北京市公共实训基地。

        学校被授为北京市软件产业基地软件职业技能示范培训中心、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点、ATA特许授权考试点、国家指导烘焙比赛场地等。

乘示范校东风  升为技师学院

(2011——现在)

  2011年7月,经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单位,2013年8月学校通过示范校评审验收。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保障,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特色项目为依托,集成优势资源,确定食品检验、机电技术应用、现代物流三个重点专业和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坚持高端引领,开展多元办学,注重内涵发展,深入校企合作,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三个重点专业编制的 16门课程标准、核心教材经过专家团队反复研讨、论证,通过评审,已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建了10000多平方米的3个校内实训基地(机电实训中心、食品检验中心、天桥玉雕专业校区),形成了集教学、实训、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实习实训体系。

有3位教师被评定为校级名师、3位教师被评定为专业带头人、14位教师被评定为青年骨干教师。2012年,学校组织20名教师赴德国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专题培训。

        在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参赛师生获得4个第一名、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获得1个全国二等奖。

        教师共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和教学基本功一、二、三等奖共72项,23人职业资格得到提升,2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得北京市职业技能培训优秀教师,2人取得北京市骨干教师培养资格,4人获得北京市技术能手称号和北京市经济信息委员会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学校发起成立了职教集团,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三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为21位专家颁发了聘书;巩固并开发了120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新增项目合作企业20家;聘请了29名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进课堂,56名企业技能人才指导学生顶岗实习。

        学校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立了管乐团、合唱团、排球队、篮球队、健美操队、礼仪队、跆拳道7大学生社团。学生合唱团2012年获得北京市技工院校合唱比赛一等奖;学生排球队获得2010年北京市技工院校联赛冠军、2011年获得亚军;学生篮球队获得2010年北京市技工院校联赛季军。

        学校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社区,以“提升职教内涵,共建文明社区”为主题,从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举办了校园开放日活动。通过校园开放日,使社区居民及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理念有了全面直观的了解。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主流新闻媒体对学校校园开放日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提升了学校品牌形象,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力。

        示范校建设推动了学校内涵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果。2012年8月,经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学校开始进入技师学院筹设阶段,筹设期两年。同年,学校还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国家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单位。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在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校企合作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

        2014年9月学校经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为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学院将以此为起点,以打造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办学一流的技师学院为发展目标,努力办成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院。

        2015年门头沟教学区正式投入使用,学院形成了丰台区角门、朝阳区东坝、门头沟、西城区天桥四个教学区的发展格局。